走近孩子的喜怒哀乐
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爱与被爱之外,还充满了一些自然而然产生的情绪:快乐、悲伤、生气、失落,等等。情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情绪之中。一般来说,成年人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孩子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高兴时便忘记一切,难过时便号啕大哭,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书是促进亲子交流的桥梁,一本讲述情绪的书,便是家长们帮助孩子了解情绪的最佳工具。《我为什么快乐》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英国夫妇,丈夫叫罗伦斯·安荷特,妻子叫凯瑟琳·安荷特。他们的写作和绘画灵感,都来自于和孩子相处的经验。他们自己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还是双胞胎。一旦有了新的创作想法,他们会先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看反响如何。在绝大多数作品里,罗伦斯都选择了韵文的表达方式,凯瑟琳的绘画则简单而真实,虽然没有形形色色的绘画技巧,但有内容、有感情、有温馨的细节和超出画面之外的无穷余味。在她笔下,那些孩子总是有表情的,而且总在做着什么事。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的确如此,孩子没有一刻能停下来。
不过,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各种各样的形象:髙兴的、生气的、害怕的、嫉妒的、兴奋的……这些形象和每个孩子的生活都离得非常近,孩子会很自然地从书里的形象联想到自己,并由此知道,“和大家在一起时我会很高兴”,“我生气是因为我总扣不好扣子”,“黑黑的山洞让我害怕”……当然,这些情绪孩子不能一下子全弄懂,必须一点一点去体会,这个过程需要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需要绘本的心灵滋养,需要生活中现实的磨炼。这样,他们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只是表现孩子的情绪的话,只画一个孩子的不同情绪也可以,凯瑟琳为什么要让六个孩子轮番上场,说明自己的快乐、悲伤、生气、害怕呢?这么做不仅增强了语言和绘画上的生动性,还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很容易就会将自己当成其中某个孩子,其他孩子在各种情绪下的表现可以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我们不带她玩,她可能会很难过”,“她最要好的朋友走了, 一定很伤心”。学会换位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谅解,懂得感恩。
那么,成人本身又该如何去看待这本书呢?因为,绘本的意义,不只是给孩子带来阅读的快乐,不只是让孩子和父母多了种交流的手段,还在于给大人带来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我为什么快乐》这本书,也旨在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情绪。孩子是最不会隐藏情绪的,他们对于情绪的表现直接而又强烈,只是经常被我们这些大人忽视或误解。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探下身子,试着从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绘本则是我们回归童真的最佳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