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偏重教育使得当今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越来越薄弱,若是这种现象日益加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还是全社会,都应该审视幼儿的教育方式,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为幼儿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不应揠苗助长也不能听之任之。
一、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心理“断乳期”,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阶段是一个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逐渐脱离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没有了大人的事事包办,幼儿慢慢地开启了自己动手实践的主动模式,这也意味着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好好把握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经历了一个环境上的变化,这也是一个加快他们自理能力发展的好时机。假设幼儿在入园后不会解决独立吃饭,正确洗手,穿衣服等基本生活自理的问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融入。因此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师应当在恰当的时机扮演好教育者的引导角色,善于利用各方面条件来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教师应当理性积极地把握住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幼儿能力的过程中,大方地给予幼儿针对性的表扬和赞赏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必要时伸以援手,这样有助于幼儿自理能力获得进步,也可以使幼儿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逐渐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的做法可以一举多得,既发展了生活自理能力又加强了幼儿的抗挫能力以及敢作敢当,自立自主等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通过幼儿外显行为来确定发展目标
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调查可知,大班幼儿可以做到整洁地收拾书包、独立清扫居室、清洗锅碗瓢盆、能够折叠摆放衣物等。由此可见,有了具体行为作为标杆来为幼儿制定一系列要求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外显行为作为参考,才能更加准确地为大班幼儿提出这些合乎常理的行为目标,因为只要加以好好培养,他们完成这些行为举动可谓游刃有余,教育工作者一旦掌握了这类普遍的发展规律,那么在保教过程中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中慢慢进步。维果斯基说过,教育应当先于发展,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应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制定出适合幼儿个人情况的发展目标。
三、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
幼儿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比较基础的,幼儿并不是处于孤立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周边有各种各样的人在活动,家长,教师,小伙伴,各种社会人士等都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身处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大环境中,幼儿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以外,更应该逐渐萌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幼儿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和许多同龄小朋友一起度过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一步一步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要让幼儿感悟到,他们不但能够进行自我服务,而且还可以做到乐于为他人考虑,主动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加以帮助,并且,要让他们尝到帮助他人之后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如此一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幼儿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的次数也愈渐增多,渐渐的,助人为乐便内化为幼儿的高尚品质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而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不仅使得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能变得越来越好。
四、有利于促进家园共育,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值一提的小细节却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教育从生活中来。只有认真生活,脚踏实地,那么才能使幼儿准确地找到成功的起点。众所周知,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两大场所,要顺利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一定要结合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在平时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候,教师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来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中的表现,使家长熟悉幼儿在班里的情况,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多多鼓励幼儿乐于做自己的事。同样道理,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反馈给老师,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家园共育的意义如此重大,所以一定要家园携手,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将幼儿园的教育观念简单明了地宣传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有效的掌握幼儿园的教育策略并且加以配合,让家长反思自己原先教育观念的不足之处,使他们意识到在家中要给幼儿充足的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去轻易干涉幼儿,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只有家园一致,达到共识,才可以让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